中国航空生长史:两千多年前的昔人,就已制作出浅易航行装置

本文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风或空气动力的作用,而且缔造了种种使用空气动力的方法和器械。自汉唐时代起,特别是元明两代,中国与外国的商业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中国的丝绸、陶瓷、纸、火药、罗盘针、印刷术等先后流传到亚洲和欧洲。 中国人的航空武艺,如鹞子、火箭、竹蜻蜓、“走马灯”等也随之流传到外洋,成为外国人研究航空技术的重要参考。中国古代发现的鹞子、火箭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航行器,是现代航行器的原始雏形。

开云体育app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风或空气动力的作用,而且缔造了种种使用空气动力的方法和器械。自汉唐时代起,特别是元明两代,中国与外国的商业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中国的丝绸、陶瓷、纸、火药、罗盘针、印刷术等先后流传到亚洲和欧洲。

中国人的航空武艺,如鹞子、火箭、竹蜻蜓、“走马灯”等也随之流传到外洋,成为外国人研究航空技术的重要参考。中国古代发现的鹞子、火箭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航行器,是现代航行器的原始雏形。

追溯航空生长的历史,古代中国人飞往蓝天的理想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中国早期的航空运动和航空武艺发现,也曾有过许多辉煌的成就,体现在航空的各个方面,泛起了一些航空器的雏形,走在其时世界各国的前列。相传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列子使用上升气流的作用驾风而行。

《庄子·逍遥游》纪录了这件事:“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嫦娥奔月是中国妇孺皆知的神话,“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即嫦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约在战国至西汉时代成书的《山海经·外洋南经》里有长翅膀的羽民纪录;山东嘉祥县武氏石室,是距今1800多年前的后汉武氏宅兆,石室中的石刻壁雕,有两翼和四翼飞人;自公元4世纪以来形成的敦煌壁画,绘有许多著名于世的“飞天”形象。

这些都反映了昔人见飞鸟而思飞,或理想长有翅膀飞向蓝天的愿望。中国古时,除在许多小说、诗词和绘画中载有类似长翅膀的飞人和飞车的描绘外,还知道使用空气动力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相传4000多年前禹时,船上已经有帆和舵,帆是使用风的助力行船,舵在水中可以改变行船的偏向。

现代飞机上的尾舵可以改变航行姿态,就类似船舵的原理。扇子、风扇、风车也都是使用风力做功,与螺旋桨的原理相类似。

到了距今约1900年的东汉时,史学家班固修著的《前汉书·王莽传》中,记述了有人献奇术,用羽毛做成两只翅膀,从高处跃下,实验滑翔航行。这是人类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滑翔记载。晋朝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杂应》纪录:“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翼,了不复摇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气故也。

开云体育app

”罡气可明白为上升气流。这是对滑翔原理最早的论述。

纵观中国古代的航空武艺运动以及与航空有关的发现,上古时已知使用气流和空气动力,在出土的4000年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就有了石制陀螺;2000年前有了鹞子;王莽时代有人实验滑翔;到了南宋以后,泛起使用火药喷气反推力的地老鼠、起火和使用于军事上的火箭;另有降落伞、竹蜻蜓、“走马灯”、松脂灯、平衡环、风扇、风车,等等。可以说近代大部门的航空发现,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甚至具有了原始的雏形。但它们只停留在娱乐的玩具和一般武器的阶段,没有进一步地生长成为现代的航空科学。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自从脱离仆从制度进入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恒久处在生长迟缓的状态中。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生长和政治的进步,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包罗航空在内的中国科技的进步与生长。在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的航空生长逐渐落伍。而欧洲由于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生长和科学技术的发现缔造了条件,特别是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显著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生长。

因而载人升空的热气球、氢气球、飞艇和飞机都先后在西方研制乐成。中国近代航空事业起步并不晚。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洞开,西学东渐,外洋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海内先容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图画已屡见不鲜。

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授华蘅芳设计制造出一个直径5尺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试飞乐成,这是中国第一次制造氢气球。1909年,冯如在美国制造飞机并试飞乐成,这是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开端。1910年,清政府委任留日归来的李宝焌和刘佐成在北京南苑建设厂棚,制造飞机,并在次年4月试造出一架飞机。

这是中国近代飞机制造的萌芽,但不幸的是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念头故障坠毁。1918年,北洋政府水师部在福州马尾水师船政局设立水师飞机工程处,从事水上飞机制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孙中山在向导革命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航空事业的重要性,指出生长航空的意义和前景,并为此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验。

开云体育app

他曾组建革命航空队,在广州建立飞机装配厂,为中国的航空工业铺下了一块基石。他题写的“航空救国”“志在冲天”字字闪光。他是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奠基者。旅居外洋的华侨子弟中很早就有人学习飞机制造和航行。

清末民初,中国派遣留学生到外洋学习,其中不少人学习航空。冯如和王助即是这批人的典型代表。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翌年又发动“一·二八”事变,轰炸并进攻上海。

全国人民义愤填膺,“航空救国”的思潮席卷全国,公费自费出国学习航空的人数日益增多。在抗日战争期间,仅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简称航委会)派往美、英学习航空的就近1000人。在海内,除空军系统开办的造就航行员和航空机械人员的学校外,从20世纪30年月中期开始,先后有10所大学设置了航空工程系,造就了不少航空科技人才。

在抗日战争前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先后开办过20余所航空修理厂、五六所飞机制造厂和一所航空发念头制造厂,除主要修理和仿制外国飞机外,也自行设计制造过好几种型号的教练机、驱逐机和运输机,但批量都很小。其时,由于中国的基础工业很是单薄,航空发念头、螺旋桨、仪表、机轮、钢、铝等重要部件、制品和原质料不能自给,依赖从外洋入口,因此航空工业的生长一定难题重重。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大肆进攻,领土大量陷落,工厂和学校一再搬迁,国际海陆交通线又被敌寇切断,航空工厂和院校的事情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辛,元气大伤,能维持就已经不错了,基础谈不上生长。

只管如此,旧中国诸多航空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历经磨难,前赴后继,在中国大地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所建设的技术基础虽然微薄,但对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前造就的一批航空人才,对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厂、所、院、校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1951年以后不到10年时间竟能相继建立许多航空厂、所和院、校,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光靠外援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正确估价历史,从中取得履历和教训,可以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中国,航空,生长,史,两千,多,年前,的,昔人,就,开云体育app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app-www.zxwto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