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夫 再过十来天,就是我和妻完婚20周年的纪念日了。这20年来,妻和女儿随着我“转战南北”,一路奔忙。我们从寄住亲戚10平米的筒子楼,到合租别人的小平房,再到暂住队伍营区的公寓房,在履历9次搬迁的之后,直到我40岁转业到孝感时,最终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家--一套120平的商品房。
虽然住房条件一次次改善,但最让我梦绕魂牵的却是老家的三间土屋。 老家土屋坐东朝西,由三间正房和两间偏房组成。偏房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盖的,三间正房则是解放前怙恃分居后盖的。
说起三间正房的制作历程,一直是父亲一生津津乐道和引以自豪的。怙恃完婚后第二年就和大伯分了家。那时,不满18岁的怙恃为了制止大家庭的矛盾,决议在老屋后面的山脚下挖一块地基盖房另住。那时是在解放前,土改运动还没有举行,我家有自己的山林。
农村的土屋墙体是用挖地基翻出的黄土夯实的,石头也可以就地取材。木料就成了土木结构衡宇最主要的建材。门窗、屋梁、檩子、椽子、楼枕和家具等,全都可以从自家山林解决。建房花费最多的是人工。
已往人工是不要钱的,主要是招待用饭、酒席等。为了筹集建房所需要的这些物资,怙恃起早贪黑、勤扒苦做,从左邻右舍、亲戚朋侪借个遍,终于将三间瓦房盖了起来。
父亲说,盖房最激感人心的时刻是上梁。堂屋中间的大梁,是请专业的画工画好的,正中似乎是一个太极图,双方是一些花鸟图案。60多年已往了,我们现在还能依稀分辨出当年这些图画的轮廓。
上梁有严格的礼仪法式,因为它象征着房主人一家未来的运程,所以无论是主人还是帮工的都特别重视。上梁时,卖力制作衡宇的“工程师”也就是盖房的木匠根据既定的法式,提着斗(已往装粮食的容器)从屋梁上边走边唱。同时他还向堂屋里撒五谷和孩子们喜欢吃的点心,象征着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三间土屋凭据用途,其名字也有区分。
中间的叫“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主要放置神柜和餐桌椅;南方的一间我们叫“厨屋”的是厨房,做饭和冬天烤火的地方;北边的一间是卧室,我们叫“衡宇”,里外干墙离开,怙恃住内里,我们住外面。这里也是我们七姐弟出生的地方。“衡宇”又分上下两层,中间用楼枕支撑,楼面用实木铺平。
几个姐姐平时住楼上,家里的粮食和衣物也都放在上面,以防湿润。在农村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这里也是收取客人礼物礼金所在地,我们叫“库楼”。 这三间土屋盖好不久,土改就开始了。
我家的山林被收,土地被收,农具被收,只剩下母亲的妆奁和生活必须的锅灶了。从解放前到革新开放前这三十多年,三间土屋没有变样。中间瓦片年久破裂导致屋漏,北边的墙体被雨水冲刷了几处漏沟。我很小的时候,每看到这一片漏痕,总担忧墙体倒下来,但让人赞叹的是这片墙一直耸立至今。
到了80年月,生产责任制实行以后,我家又划到了一片山林。几个姐姐出嫁了,年老也快到了却婚的年龄,父亲才思量到再在北边山墙外开挖地基,另盖两小间偏房。今后,南方的厨屋加了楼板再盖上土墙,我们兄弟才有了各自的卧室。
土屋虽然简陋,但它冬暖夏凉。严冬时节,我们兄弟挤一个床睡觉,上面只盖一床被子,下面垫着竹席和稻草,也能渡过一个冬天。如果换到现在的水泥衡宇,那是不行想象的。夏天的时候,除了蚊子不行阻挡外,因为土墙隔热的缘故,暑天也不像都会森林那样离了空调不能过。
老家的这三间土屋见证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每次政治运动,都市在它的土墙上留下印迹。这些口号都是刷了写,写了刷,一层盖着一层。
从最开始的“打土豪,分田地”到“人民公社好”、“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山河万里营”,从“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破坏“四人帮”,再到革新开放后的计划生育。厥后经济条件好转之后,父亲请人挑来石灰把土墙粉刷一遍,原来的政治口号也被深深地掩盖在其中了。 怙恃亲在土屋里住了六十多年直到他们离世,始终没有舍弃这几间衡宇。
期间,我们兄妹曾经也接过他们到都会居住,但怙恃亲舍不得这几间陪同他们泰半生的老屋,没住几天还是选择回到乡下。用父亲的话说:你们都会屋子的水泥味,不如乡下老屋的土壤香。 儿时放学的路上,每当我看到土屋冒烟的时候,几里路远就能感受到饭菜的香甜。长大后,我脱离家,怙恃亲会站在土屋前目送我走出村口。
当听说我要回来时,他们又佝偻着身躯在土屋的台阶前轮流张望。怙恃亲就在这20多年的张望中累弯了腰,盼白了头。如今我回到老家,再也看不到怙恃忙碌的身影,唯一出现在眼前的还是那几间逐年破败、承载着我童年影象的、陪同怙恃一生的老土屋。
本文图片泉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接待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
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民众号已开通,接待您搜索微信民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本文关键词:乡土,散文,老家,的,土屋,文,村夫,再过,十,开云体育app,来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app-www.zxwtop.com